社團法人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 0
  • 會員登入
    CLOSE
  • 關於真愛
  • 真愛服務
    • 回上一頁
    • 單身服務
    • 協談輔導
    • 婚姻導師學院
    • 真愛雜誌訂閱
    • 讀書會
    • 家庭心理學 Podcast
    • 訂閱制 Podcast (付費收聽)
    • 免費學習專區-【家庭心理學影片】
    • 免費學習專區-【有嬅直說 Podcast】
  • 真愛TV
  • 線上學院
  • 媒體報導
    • 回上一頁
    • 真愛雜誌
      • 回上一頁
      • 婚姻篇
      • 親子篇
      • 職場篇
      • 單身篇
      • 家庭親情篇
      • 個人成長篇
    • 活動花絮
    • 新聞報導
    • 真愛直播室
    • 真愛分享
  • 奉獻捐款
  • FB同步資訊
  • 會員登入
  • Copyright © 2017 MIRACLE
購物清單 0
前往結帳

醫「生」不醫「死」 從醫生的觀點看安樂死

  • 首頁
  • 媒體報導
  • 新聞報導

媒體報導

  • 真愛雜誌
    • 婚姻篇
    • 親子篇
    • 職場篇
    • 單身篇
    • 家庭親情篇
    • 個人成長篇
  • 活動花絮
  • 新聞報導
  • 真愛直播室
  • 真愛分享
     ■邱維超(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副理事長、長庚腫瘤專科醫師)
       最近有教會的姊妹問一個令人心痛的難題:她的丈夫中風成為植物人已經三年,她照顧得精疲力盡。近日聽到有人去國外進行安樂死,請問安樂死合乎人性嗎?基督徒可以參與嗎?

       筆者曾經在醫學中心的癌症病房服務長達10年,看盡各類悲歡離合的場景,也曾經歷陪伴家中長輩長期臥床的年日,因此稍能體會長期照顧家人的壓力與辛苦。

何謂安樂死?
       前體育主播傅達仁不堪胰臟癌末期之苦,日前遠赴瑞士尋求安樂死的新聞事件,又再一次挑起台灣社會各界不同的聲音,討論安樂死是否應該立法,給人民自決死亡日期及方式的權利。由於事涉生命尊嚴、倫理、宗教、社會文化與民眾觀感,以及是否會引發民眾傚尤跟風等考量,立法者不得不慎重考量。

英文的安樂死Euthanasia一詞,源自於希臘語「好的死亡」。在操作層面上,可分為:

1.主動安樂死(Active Euthanasia):主動為病人結束生命;
2.被動安樂死(Passive Euthanasia):停止療程;
3.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病人主動要求,並親自執行結束生命。

        在瑞士合法的是「輔助╱陪伴性自殺」(Assisted╱Accompanied Suicide),意指只能由當事人自己動手,醫師僅負責提供藥物及面談諮商,但不能動手幫忙。整個過程由當事人先自行服用止吐劑,半小時後再喝下麻醉劑,約幾分鐘之後就會陷入昏迷,緊接著呼吸系統出現癱瘓無法呼吸,並在10分鐘至1小時內死亡。

       筆者至今未曾聽過有人從死亡關口前回來,分享死後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事,所以,安樂死是否可進入天堂還是會落到地獄,筆者也不敢妄加斷言。但筆者仍試著以踏入醫界已近40年的醫者,信主也已50年的基督徒,加上癌末、慢性病患者家屬的身份,提供各界思考這個嚴肅議題的觀點。

生命主權在於神
       醫生的天職是醫「生」,而不是醫「死」,更不是幫助人去死。所以若是執行安樂死,醫生不免會背上「加工自殺」的惡名。

       去年美國內科醫學會,就發出內科醫師拒絕提供藥物,讓病人進行安樂死的嚴正申明:「用藥的目的並非在控制死亡的方式和時間,我們會持續傾聽所有的聲音,但反對安樂死合法化。」所以筆者站在醫者的立場,認為「安樂死」或是「輔助╱陪伴自殺」都是自殺行為的一種。

        傅先生就是選擇這種「輔助╱陪伴性自殺」,自行決定肉體死亡的日期,所以嚴格來說,這也是一種自殺的方式,只不過要多花一大筆錢,找人諮商背書成為合格(綠燈)的自決死亡候選人。

        曾經執行20餘次安樂死的荷蘭「死亡醫生」Keizer,自己坦白說:「安樂死不可逆,每次執行時都會感到畏懼。」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生命的主權在於神,人不能隨己意結束自己的生命。

       聖經明言:「生有時、死有時。」(傳道書三章2節)「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九章27節)雖然每個人死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是不可自行決定自己生命的方式和日期。自殺是對自己的傷害,也是對造物主的不尊重。

       根據荷蘭的調查顯示,自從立法開放安樂死之後,出現了鼓勵對生命自行作主(代替神)的現象,2017年明顯攀升到近7000人,對於社會及人心的影響,需長期追蹤與觀察。

       為著以上的原因,筆者建議不宜貿然推動立法。

法律對病患的保障
       最後,筆者以癌末及重病慢性病患者家屬的立場,來提出對安樂死的看法。疼痛對於病患來說相當痛苦與折磨,我們需要同理病患的處境,期待有更有效、安全的止痛藥物及方法,可以提供給病患維持生活品質。

       幾年前通過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即是針對減輕或免除癌症末期病人之生理及心理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之醫療照護,以增進其生活品質達到善終的目的。

       而即將於2019年初施行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則進一步從「因病無法由口進食,拒絕插鼻胃管或胃造口灌食」到「不願受護理綑綁」等,皆可透過預立醫療,尋求法令保障。

四要五不的關懷原則
       對於罹患重病的人,無論是生理的劇痛(如約伯)或是心理的疼痛(如以利亞),我們需要多一點了解及同理他們的困境。

       聖經描述約伯,「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極其痛苦…咒詛自己的生日…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他們尋見墳墓就快樂,極其歡喜。」(參約伯記二至三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掙扎與痛苦,連約伯的妻子和朋友都無法真正設身處地去體會。

        以利亞則是在服事最高峰時,遇見壓力困苦而向神求死,這和一個人是否屬靈與否無關,只是我們或許可以推測,恐怕連以利亞和約伯都曾受憂鬱症所苦。全球每年有百萬以上的人自殺身亡,其中有約半數的人罹患憂鬱症,我們不可輕忽。

        因此,要如何幫助這些身心受苦的患者及家屬,是我們要積極去關注與學習的。筆者曾經提出「以利亞四要五不」的關輔陪伴原則。當以利亞垂頭喪氣、失去生存意志而求死時,我們要學習神親自教導與示範的四要與五不(參列王紀上十九章)來應對:要傾聽、要陪伴、要支持、要耐心;不批評、不指責、不燥進、不敷衍、不放棄。

        前年筆者參加美國馬鞍峰教會的培訓課程時,發現該教會的新希望支持性小組(New Hope Support Group),在其創辦牧師華理克經歷喪子傷痛之後,進一步開拓了涵蓋更廣的關輔陪伴團體,有癌症、失智、憂鬱症、喪偶及離婚、哀傷等等數十個項目,幫助患難中的弟兄姊妹走出生命中的困境,值得華人教會效法與落實。

延伸閱讀:關懷憂鬱患者的四要五不要 https://www.familykeepers.org.tw/edcontent_d.php?lang=tw&tb=9&id=1503
取自基督教論壇報2018-06-27
回上層

聯絡資訊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電話:(02) 8732-8019
10674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288號
上班時間:
週一至週五 9:30-12:00,12:30-17:30
統一編號 : 94996113

捐款資訊

永豐銀行和平分行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銀行代碼:807

銀行帳號:162-001-0019171-3

 
線上捐款

社群連結

         

本站是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 
Design by WebTech 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