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的小孩已經兩歲,但還不會講話,個性孤僻喜歡一個人自玩自的,也不對眼看人,是否為自閉症?我可以如何尋求幫助?
答:在兒童保健門診常碰到為人父母著急地詢問以上類似的問題;尤其是男童,也許可能是男性語言發展表達較慢,有的是因為個性內向等因素,因此不能妄下定論小孩罹患自閉症。自閉症小孩日漸增多,盛行率約為每一萬人中有5至10名自閉症,造成家庭困擾。
自閉症也被稱為「早期幼兒自閉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或「兒童自閉症」(childhood autism), 「卡納氏自閉症」(Kanner’s autism)和「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自閉兒是美國第三大發展性疾病,至少影響50萬人;每166個嬰孩中就有一個是自閉兒,男孩自閉兒的比率是女孩的4倍。常見於三歲之前,被歸類為一種由於腦部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其病徵包括不正常的不良溝通能力、社交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自閉症的真正病因仍然未明,很可能是由基因控制,再受到環境因素觸發。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定義,自閉症必需要在三歲前就出現社會互動、言語及社交溝通遲緩發展症狀。
我們通常會使用「台北市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對一歲三個月的幼童作以下三項評估:
1.完全不會自己發聲;或只有嗯嗯啊啊的喉音;或能發出的組合音種類,少於三種 。
2.通常自顧自玩,大人反覆叫喚名字(或小名)多次仍不理會,沒有任何抬頭、回頭看、或回到大人身邊的反應。
3.持續出現不尋常的重覆動作,如注視手、玩手、原地轉圈等行為。到了兩歲,還無法模仿說單詞,因為根本沒有仿說動機或發音困難以致難以聽懂。甚至出現下列任一行為:a.不聽說明、不看示範;b.眼睛不跟隨大人手指方向 c.不肯指給大人看;d.把大人的東西搶過去自己玩;e.跑來跑去抓不住;f.似乎聽不懂指令。
大約有80%的自閉症患者有中等智力範圍的障礙,某些自閉症的人具有特殊領域的天分,尤其是數學或是音樂,稱之為零碎的天賦技能(splinter skills),但缺乏情感。
有人研究,牛頓和愛因斯坦很可能也是自閉症患者。部分自閉症患者經過早期診療、及特殊教育,可改善他們的社交能力及參與適度的主流教育及社交活動。但以現時醫療科技水平來說,並不可能完整根治自閉症。
但是,2009年5月初,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心理教授費恩女士發表針對五十九名自閉兒童的一份研究,其中有二十人
經嚴格分析診斷並接受特殊治療(通常是精心設計、附帶獎懲機制的教育與社交活動等),在數年之後卻不再被認為具有自閉症的傾向。先前的研究已指出,3%至25%的自閉兒會康復,費恩的研究則顯示此一比率應在10至20%之間。因此,家長不要輕言放棄任何希望。另外,家長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我們曾在美國參加自閉兒的活動,認識一名家長陳淑淑醫生,她出版過兩本書《愛在吾家》、《不一樣的愛》,詳述夫妻倆如何養育自閉兒的過程。
台灣天使心家族基金會的創辦人林照程夫婦家中有兩名智障兒,以過來人的身分呼籲特殊兒家庭:「家長要先走出來,孩子才會有希望」,家長之間的經驗分享、訊息提供、情感支持,都對特殊兒童家庭提供正面的助力。
愛家信箱作者簡介
◎邱維超
‧林口長庚醫學中心全科訓練、資深主治醫師(MD)
‧台北市憂鬱症醫療網醫師
‧台灣性教育協會會員
‧台灣家庭更新協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輔導碩士科」選修生
‧邱維超診所院長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副理事長
◎延玲珍
‧台灣執照護理師(RN)
‧台灣家庭更新協會創會理事
‧美國豐收神學院道學碩士(M Div)
‧正道神學院教牧博士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執行長
答:在兒童保健門診常碰到為人父母著急地詢問以上類似的問題;尤其是男童,也許可能是男性語言發展表達較慢,有的是因為個性內向等因素,因此不能妄下定論小孩罹患自閉症。自閉症小孩日漸增多,盛行率約為每一萬人中有5至10名自閉症,造成家庭困擾。
自閉症也被稱為「早期幼兒自閉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或「兒童自閉症」(childhood autism), 「卡納氏自閉症」(Kanner’s autism)和「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自閉兒是美國第三大發展性疾病,至少影響50萬人;每166個嬰孩中就有一個是自閉兒,男孩自閉兒的比率是女孩的4倍。常見於三歲之前,被歸類為一種由於腦部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其病徵包括不正常的不良溝通能力、社交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自閉症的真正病因仍然未明,很可能是由基因控制,再受到環境因素觸發。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定義,自閉症必需要在三歲前就出現社會互動、言語及社交溝通遲緩發展症狀。
我們通常會使用「台北市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對一歲三個月的幼童作以下三項評估:
1.完全不會自己發聲;或只有嗯嗯啊啊的喉音;或能發出的組合音種類,少於三種 。
2.通常自顧自玩,大人反覆叫喚名字(或小名)多次仍不理會,沒有任何抬頭、回頭看、或回到大人身邊的反應。
3.持續出現不尋常的重覆動作,如注視手、玩手、原地轉圈等行為。到了兩歲,還無法模仿說單詞,因為根本沒有仿說動機或發音困難以致難以聽懂。甚至出現下列任一行為:a.不聽說明、不看示範;b.眼睛不跟隨大人手指方向 c.不肯指給大人看;d.把大人的東西搶過去自己玩;e.跑來跑去抓不住;f.似乎聽不懂指令。
大約有80%的自閉症患者有中等智力範圍的障礙,某些自閉症的人具有特殊領域的天分,尤其是數學或是音樂,稱之為零碎的天賦技能(splinter skills),但缺乏情感。
有人研究,牛頓和愛因斯坦很可能也是自閉症患者。部分自閉症患者經過早期診療、及特殊教育,可改善他們的社交能力及參與適度的主流教育及社交活動。但以現時醫療科技水平來說,並不可能完整根治自閉症。
但是,2009年5月初,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心理教授費恩女士發表針對五十九名自閉兒童的一份研究,其中有二十人
經嚴格分析診斷並接受特殊治療(通常是精心設計、附帶獎懲機制的教育與社交活動等),在數年之後卻不再被認為具有自閉症的傾向。先前的研究已指出,3%至25%的自閉兒會康復,費恩的研究則顯示此一比率應在10至20%之間。因此,家長不要輕言放棄任何希望。另外,家長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我們曾在美國參加自閉兒的活動,認識一名家長陳淑淑醫生,她出版過兩本書《愛在吾家》、《不一樣的愛》,詳述夫妻倆如何養育自閉兒的過程。
台灣天使心家族基金會的創辦人林照程夫婦家中有兩名智障兒,以過來人的身分呼籲特殊兒家庭:「家長要先走出來,孩子才會有希望」,家長之間的經驗分享、訊息提供、情感支持,都對特殊兒童家庭提供正面的助力。
愛家信箱作者簡介
◎邱維超
‧林口長庚醫學中心全科訓練、資深主治醫師(MD)
‧台北市憂鬱症醫療網醫師
‧台灣性教育協會會員
‧台灣家庭更新協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輔導碩士科」選修生
‧邱維超診所院長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副理事長
◎延玲珍
‧台灣執照護理師(RN)
‧台灣家庭更新協會創會理事
‧美國豐收神學院道學碩士(M Div)
‧正道神學院教牧博士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執行長
取自基督教論壇報200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