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根據內政部戶政司公佈最新「民國106年國人婚姻狀況調查統計」,台灣25-44歲仍未婚的男女合計有3百20萬87116人,而男女不想進入婚姻的原因也大不同,根據《遠見雜誌》針對青壯年未婚男女所做的民調,男生不「婚」的前兩個原因為:「收入太少」與「沒要養育小孩,不需要婚姻」;女生則是「不想失去自由的生活」以及「不信任婚姻關係」。
父母婚姻狀況及小確幸是原因
而根據長期推動「婚前教育」及「單身事工」的台灣真愛家庭協會,針對「男女晚婚原因」的調查,發現男性不「婚」的因素,包括「自認經濟能力不足」、「對於愛情沒有憧憬」以及「人際關係優、不缺愛慕者」;女性則是「還沒有遇到合適對象」、「對婚姻缺乏安全感」、「經濟可獨立自主」以及「尋求自我實現機會」。
協會執行長延玲珍老師受訪表示,現代單身男女恐婚或是同居不婚,受父母親的婚姻影響、年輕世代「小確幸」的思考,以及當代女性擇偶「三高」(高收入、高學歷、身高要高),造成「剩男」人數增加,都是原因。
延老師表示,「婚前教育」不是即將進入婚姻的男女、去上幾個小時的輔導課程而已,而是要從他們還是單身的時候,就開始推動與異性健康交友的相關課程,舉例來說,教會在學青還在青少年的階段,就可以提供他們「什麼叫真愛?什麼叫迷戀?」的兩性課程,幫助他們在團契生活中,很自然可以跟異性互動,而不是想要結婚時,才緊鑼密鼓去參加「交友聯誼活動」。

世新大學愛情教育與研究中心暨社會心理學系主任詹昭能老師表示,從「愛情心理學」的學理基礎,「恐男(女)症」以及「恐婚症」,其實都是「社交恐懼症」,也就是說,當事人因為原生家庭父母教養的方式,以及跟異性互動的不愉快經驗等因素,造成自己產生跟異性正常互動或是親密相處時,會出現身體及心理層面的障礙,所以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莫名焦慮」的情境當中,逃避跟異性互動,就是他們採取自我保護的選項。
婚姻已非年輕人必要選項
詹老師提醒,就他在學校任教接觸「八年級生」的學生,及與適婚年齡的男女互動的經驗,他發現愈來愈多的青年男女有「婚姻,不是人生必要選項」以及「成家生子和立業不必綁在一起」的想法。根據他曾經對校內大一到大四的在學男女所做的調查,有40%的受訪者「從未談過戀愛,而且覺得自己不需要」,這顛覆了過去六、七年級生把「戀愛」當成是大學三大必修學分之一的思維,究其在社會心理學層面的因素,就是受到近10年來,公部門致力推動「性別平等」及「兩性平權」的教育,對下一代的年輕人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延老師表示,台灣真愛家庭協會有「單身婚前性格大考驗」的課程,幫助單身男女可以「認識自己(我)」、「了解原生家庭」以及「了解異性」。延老師表示,華人社會雖然普遍有「婚姻是人生大事」的認知,事實上,從小學到研究所的階段「學校都沒有教」,而隨著台灣社會型態及女性受教育程度及獨立自主性的提高,更多女性選擇「enjoy單身生活的happy」,她們未必沒有「異性密友」,但進入婚姻不是必要選項,她們會將自己勞碌所賺來的收入,投資在自己身上(上學習課程),或是用於買房子、跟朋友聚會吃喝以及每年至少出國旅遊一次的「小確幸」,結婚步入家庭,已非人生的第一順位。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則鼓勵單身男女「婚姻不是找尋十全十美的另一半,乃是找尋願意一起成長的好同伴」,延老師說,固然父母親的婚姻狀況以及個人跟異性相處的經驗,會影響未婚者交友戀愛及進入婚姻的意願,但她建議有懼婚及恐婚傾向的男女,在沒有對象之前,就可以參加專業機構舉辦的「婚前課程」,或是在教會以及生活周遭多接觸婚姻美滿的家庭,用「加快卻不匆促」的態度,來面對個人的婚姻大事,以及用正面且積極的態度看待婚姻。
恐婚要找原因 獨身恩賜應尊重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靈性諮商組教授兼輔導中心主任錢玉芬老師受訪表示,在學理上雖沒有「恐男(女)症」,但若是因為身心的因素導致的「社交恐懼症」,確實可能造成人際溝通上的障礙,站在聖經教導的立論點「人還是需要有個伴」,但對於想要專心事奉神,而選擇單身的弟兄姊妹,其實也應該給予尊重。
錢老師建議,要跟已屆「適婚年齡」的弟兄姊妹談婚姻相關議題,甚至要幫對方介紹朋友,或邀請對方參加聯誼活動,要建立在了解對方的實際情況及對於婚姻有想望的意願下,站在醫學的角度,男女在適當的年齡結婚,的確有助於生養健康的下一代,而對於「不想進入婚姻」的弟兄姊妹,教會必須要更細膩地去了解他們對於婚姻失去盼望以及負面態度的原因,若是願意談的,可以針對各自不同的狀況,帶出合乎聖經的健康愛情、婚姻及兩性交往的教導,讓他們心中的恐懼得醫治,若是她們很清楚自己單身是出於自主的選擇,且樂在其中,那麼像聖經中的保羅也有獨身的恩賜,就該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父母婚姻狀況及小確幸是原因
而根據長期推動「婚前教育」及「單身事工」的台灣真愛家庭協會,針對「男女晚婚原因」的調查,發現男性不「婚」的因素,包括「自認經濟能力不足」、「對於愛情沒有憧憬」以及「人際關係優、不缺愛慕者」;女性則是「還沒有遇到合適對象」、「對婚姻缺乏安全感」、「經濟可獨立自主」以及「尋求自我實現機會」。
協會執行長延玲珍老師受訪表示,現代單身男女恐婚或是同居不婚,受父母親的婚姻影響、年輕世代「小確幸」的思考,以及當代女性擇偶「三高」(高收入、高學歷、身高要高),造成「剩男」人數增加,都是原因。
延老師表示,「婚前教育」不是即將進入婚姻的男女、去上幾個小時的輔導課程而已,而是要從他們還是單身的時候,就開始推動與異性健康交友的相關課程,舉例來說,教會在學青還在青少年的階段,就可以提供他們「什麼叫真愛?什麼叫迷戀?」的兩性課程,幫助他們在團契生活中,很自然可以跟異性互動,而不是想要結婚時,才緊鑼密鼓去參加「交友聯誼活動」。

世新大學愛情教育與研究中心暨社會心理學系主任詹昭能老師表示,從「愛情心理學」的學理基礎,「恐男(女)症」以及「恐婚症」,其實都是「社交恐懼症」,也就是說,當事人因為原生家庭父母教養的方式,以及跟異性互動的不愉快經驗等因素,造成自己產生跟異性正常互動或是親密相處時,會出現身體及心理層面的障礙,所以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莫名焦慮」的情境當中,逃避跟異性互動,就是他們採取自我保護的選項。
婚姻已非年輕人必要選項
詹老師提醒,就他在學校任教接觸「八年級生」的學生,及與適婚年齡的男女互動的經驗,他發現愈來愈多的青年男女有「婚姻,不是人生必要選項」以及「成家生子和立業不必綁在一起」的想法。根據他曾經對校內大一到大四的在學男女所做的調查,有40%的受訪者「從未談過戀愛,而且覺得自己不需要」,這顛覆了過去六、七年級生把「戀愛」當成是大學三大必修學分之一的思維,究其在社會心理學層面的因素,就是受到近10年來,公部門致力推動「性別平等」及「兩性平權」的教育,對下一代的年輕人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延老師表示,台灣真愛家庭協會有「單身婚前性格大考驗」的課程,幫助單身男女可以「認識自己(我)」、「了解原生家庭」以及「了解異性」。延老師表示,華人社會雖然普遍有「婚姻是人生大事」的認知,事實上,從小學到研究所的階段「學校都沒有教」,而隨著台灣社會型態及女性受教育程度及獨立自主性的提高,更多女性選擇「enjoy單身生活的happy」,她們未必沒有「異性密友」,但進入婚姻不是必要選項,她們會將自己勞碌所賺來的收入,投資在自己身上(上學習課程),或是用於買房子、跟朋友聚會吃喝以及每年至少出國旅遊一次的「小確幸」,結婚步入家庭,已非人生的第一順位。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則鼓勵單身男女「婚姻不是找尋十全十美的另一半,乃是找尋願意一起成長的好同伴」,延老師說,固然父母親的婚姻狀況以及個人跟異性相處的經驗,會影響未婚者交友戀愛及進入婚姻的意願,但她建議有懼婚及恐婚傾向的男女,在沒有對象之前,就可以參加專業機構舉辦的「婚前課程」,或是在教會以及生活周遭多接觸婚姻美滿的家庭,用「加快卻不匆促」的態度,來面對個人的婚姻大事,以及用正面且積極的態度看待婚姻。
恐婚要找原因 獨身恩賜應尊重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靈性諮商組教授兼輔導中心主任錢玉芬老師受訪表示,在學理上雖沒有「恐男(女)症」,但若是因為身心的因素導致的「社交恐懼症」,確實可能造成人際溝通上的障礙,站在聖經教導的立論點「人還是需要有個伴」,但對於想要專心事奉神,而選擇單身的弟兄姊妹,其實也應該給予尊重。
錢老師建議,要跟已屆「適婚年齡」的弟兄姊妹談婚姻相關議題,甚至要幫對方介紹朋友,或邀請對方參加聯誼活動,要建立在了解對方的實際情況及對於婚姻有想望的意願下,站在醫學的角度,男女在適當的年齡結婚,的確有助於生養健康的下一代,而對於「不想進入婚姻」的弟兄姊妹,教會必須要更細膩地去了解他們對於婚姻失去盼望以及負面態度的原因,若是願意談的,可以針對各自不同的狀況,帶出合乎聖經的健康愛情、婚姻及兩性交往的教導,讓他們心中的恐懼得醫治,若是她們很清楚自己單身是出於自主的選擇,且樂在其中,那麼像聖經中的保羅也有獨身的恩賜,就該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取自基督教論壇報 2018-11-11